title: 扯谈Qzone
layout: post
description: “”
category:

tags: [feeling]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从一开始我就不看好Qzone,但是人家拧拧的变成了社交平台里相当大气的一位主子。想想当年,Qzone不是你想开就能开的啊!要邀请啊!开始的邀请还不是谁都能邀请啊!用过Qzone的“有范儿”好友啊!这特么是什么一种逻辑啊!Qzone那时的产品经理脑子被门挤了啊!

PS,我不是景涛同好小组的成员。咆哮就此结束。

当然上面的并不是这件事情发展现状的“主要复杂度”。重点还是在受众。有时候会觉得Qzone“低龄化”&“启蒙化”——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微博的公众影响力、豆瓣的文艺气质、知乎的专业素养,以及没有完全发展成型的松鼠会果壳(当然这些是弱关联的社交了)也是类似的。其实,Qzone的式微已见端倪,而是否会持续下去或者依然有新的极点也未可知。如果全面的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因素铺开来分析还是有可能接触到走势的真相的……算了。

朋友圈蚕食了Qzone的一部分,就像当年微博蚕食了博客,而各种自媒体又在蚕食微博一样。人群聚散的平台之间跑马圈地,固守微博的大有人在,但Qzone呢?我持怀疑的态度——友邻的联系被功能的细化冲淡之后,很多人慢慢的不自觉的冷落了Qzone。记忆中Qzone还是希望朝着“专业化”方向努力过,结局自然是收效甚微,我不知道腾讯大家这样的东西是否搞的有模有样,但放在Qzone很可能渐渐会变成满满的“恶意”与“不适合”。

很多人评价Qzone,核心就是一个字——“晒”——晒吃晒喝晒自拍,晒玩晒买晒鸡汤。创造价值创造内容的用户,极少,而且还在锐减——转向朋友圈,转向自媒体,转向圈外墙外——很多用户在自己的受众面前希望表达的无非是这样几点:存在感,我很好,心情贴,偶尔的时事关心,乃至深度用户在评论栏里“打嘴仗”。这一方面成因于自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微博这类SNS中的“聪明人”在创造Qzone不具备的价值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传播这样的舆论,更重要的一点是,Qzone自身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大方向是否脉络清晰,对于上面的问题可能到我这里就算了,但Qzone自己却注定不能回避。

微博相比之下,姿态要高得多。影响社会的程度也不是一个层面的,这自然是社交属性内部的一些细节决定的:在经历“隐私门”事件之后的Qzone采取了限制访问的策略,这是悬崖勒马,也是命数使然;而微信则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朋友圈对于分组来说又很严格,彼此不是好友的评论乃至喜欢都是不可见的——用户圈子更加分散也更加封闭,大圈套小圈的甘特图逐渐成为了特色。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所有的SNS业务来说,每个用户的价值在于他们的关系链,而关系链的核心在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圈子。Qzone时至今日的发展轨迹与当初跟QQ的“强绑定关系”是密不可分的,Qzone的用户就是QQ的用户,伴随着十几年的成长,旧的用户不断淡化存在感,新的血液不断注入用户群,使得QQ这个生态大圈子中的用户群体变得无比复杂而混乱——满足最普遍用户的需求,做互联网的水和电确实是最核心的诉求,因为样样精通很可能就是样样稀松。拿QQ群来说,巨大的数据量,却很难挖掘出相对普适的信息,地域性特色,文化,主题,方方面面……只能说在有想法的前提下有目的的去挖掘,而如果对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话,是否会如淘宝般有相应真金白银的产出对于SNS这种业务类型来说还犹未可知。剥开复杂的背景,Qzone与微博的可比性仅仅在于弱端SNS的层面,资讯与公信是微博的重点属性,而Qzone,则是私密与真实。

-————————————————–

前段时间,在公众号发了一篇关于Qzone的文章,现在觉得当时写的不好,有失公允,论点片面,今天重新整理,放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