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漫谈——中国的前途

二月快结束了,不写一篇月份儿就断片儿了。

之前我说过,很多人的“互联网思维”太“互联”了;这种模式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类真理。一连串的投资收购并购案使得现在整个行业的模块轮廓愈发不清晰了,也很难界定到底什么(广义上的)是互联网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互联网与其他产业一样,离不开创新,也更为依赖创新。

关于“创新”,我觉得需要力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前几天看了一篇“中国前途论”的东西,我觉得收获很大。西方媒体鼓吹“中国威胁论”很多年了;现在大批的中国企业奔赴华尔街希望能在海外圈到钱,更多的企业希望拜托“内模式”,不再仅限于中国市场这块蛋糕,希望从传统行业尤其是实业中寻求合作发展的机遇,这一方面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则是历史的必然。

让我们借用一下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往回看五百年,就会发现历史实际上清楚的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

十六十七世纪的世界,是探索的天堂。伊比利亚半岛的人民逐步走向了征服世界的道路,那时的两牙就是世界之巅,船坚炮利,所向披靡,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促成了世界变幻的风暴。教皇一声令下,他们就“瓜分”了世界;西班牙王国,称霸一时。那时的西班牙、葡萄牙,人口只有七位数。走入十八世纪,英伦三岛升起“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直到一战之前都盛极一时。那是的英国,人口大概是千万级别。紧接着就是美利坚登上历史舞台了——前沿科学,航天技术,摆脱制式武器走上强势科技,这就是我们眼睛看见的历史了。多说一句吧,美国的人口是九位数。扯了这么多大国崛起,其实我想要说明的是创新的要素——技术与基数。

量变引起质变。不管保密的多严,旧技术与好技术总是会很快普及,如果不能源源不断的开发新技术,那么不久,基数就会成为相对决定性的因素。而开发新技术,一方面有“反摩尔定律”几乎可以遇见的指数倍增长的困难瓶颈,另一方面则是对基础劳力愈发严重的依赖。说到这里,你就知道我要表达什么了——未来两百年中国的前途。

廉价劳动力使得中国很十几年前开始变成世界经济最大的“血汗工厂”,犹记得富士康的“十一连跳”触目惊心。与之相比,北美和欧洲的劳动力,尤其是手工业劳力则是出奇的“奢侈”。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比以前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渴望成功,渴望世界的认可,我觉得这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而这必将导致中国的崛起,包括技术上对北美欧洲老毛子的全面超越——中国的前途恐怕也就在于此了。而顺着大国崛起的路线来看,“统治”各自时代的每一个世界强国,都是前一个强国人口基数的十倍……所以,就算是YY中国未来的强盛,也不是凭空的说法吧(我直接屏蔽了基数上同样符合条件的阿三,我觉得跟中国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从现在再往回看一百年吧,IBM,HP,GE,摩根大通,通用,Microsoft,Intel,Google,Apple,Facebook(我能想到的多数是这种企业)几乎都是美利坚“称霸”着世界级企业的班子,偶尔其他国家走出一个这样的企业也会很快被“包裹围剿”。而未来,这种情况肯定会在中国上演:Lenovo,Tencent,Huawei,都是目前看起来极有可能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候选,当然很有更多的企业也具有这样的潜力(说着说着就觉得自己五毛了),所以,世界终究会是我们的(?)

我的想法应当不算是言过其实的,世界报以中国努力的,必是更大的话语权、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地位和更广阔的未来。